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

節省成本之必要 (一) — 1%的威力

《老派》這首歌告訴我們約會女生要夠old school。想要細水長流的愛情,我們不應急進,要保持耐心,放下手機,好好與對方對話,慢慢了解彼此。知己知彼,這恰巧跟投資十分相似,尤其是放下手機(不再盯著股市app)的部分…

那麼,如果我們想和自己的投資長相斯守,在長期帶給我們滿意的回報,應該要怎樣做? 

與約會女生相反,首先要重視的是—成本。 

收入減去成本是盈利,這很顯淺。同樣地,如果我們想提高投資回報,要麼提高收入,或是減低成本。在投資領域中,這個公式通常以年化百分比表示,相信大家在查看MPF回報及管理費時,對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再熟悉不過。 

為什麼要先重視成本?因為相比起收入,成本是更可控的因素。你多得1%的回報,同降低1%的成本是同一個效果。 

要提高成本前的回報,你得冒更多風險。冒險不代表必然有更高回報,這就是風險的定義。你說可以進行些操作,持續地得到超越市場的回報,那麼相信這個筆記對你的幫助也不大。若然不是,相信等著你的只有更多的交易及時間成本—以及更少的回報。 

降低成本的難度沒有如此之大,簡單的採用低成本的指數基金/ETF,減少自己的交易次數,選用交易成本較低的證券行…… 這些都是可以立即動手做,不用看天吃飯,兼且一勞永逸,何樂而不為? 

投資,為什麼要取難不取易? 

(1) 小小的1% 

的確,開源無限,節流有限。節省成本或許只能讓我們每年減省1%到2%的成本。但不要輕視這少少的1%,在長期的複利效應下,1%的成本可以侵蝕我們20%以上的回報。 

如果以6%的年化回報計算,假設我們以$10,000投資,可以在20年後得到$32,071。 

如果我們每年花費1%的成本在這項投資上,亦即淨回報只有5%,我們將會在20年後只得到$26,533,比原來的減少了約17%。 

時間再拉長,情況是更差。到第30年,成本對整筆投資的侵蝕達到接近四分之一。 

我們看看下圖,小結一下不同持有期間,1%的成本對資產的減損。可以看到時間越長,減損百份比越高。 


(2) 回報越高,成本越不重要? 

不知道會不會有些朋友覺得6%的年回報,說起來太低估投資朋友們的能力。如果我們能獲得更高回報,區區1%何足掛齒? 

我們再即管看看下表,以一個20年的投資,了解不同成本百份比在各個投資回報率下,對最終資產的減損百分比是多少。 

在第二個直欄所標示的1%投資成本,可以看到即使將回報率提高到10%以上,減損百份比仍是與只有6%時很接近。而且,這是以百分比作為表示,代表當回報率提高時, 被成本吃掉的金額越高。 

而不出意外地,成本百分比越高,資產減值越大。 

要知道,現時最熱門的美國股市,50年間的平均年回報也是「只有」約10%,要長年打敗如此優異的表現恐怕不易,為何不如就直接了當的注重成本? 

看完這些表格後,或會有些朋友疑問,10年以上的投資?太長了吧。誠然,自發地長期投資,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,那「強制」的投資又如何?下回再續。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 

免責聲明:本專頁所提供的資料只作個人分享及參考用途,並不構成提出銷售、徵求購買、邀約、建議或推薦閣下完成任何交易。本專頁均不會對內容之準確性及真偽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。投資涉及風險,投資前請深思熟慮。如有需要,請徵詢獨立、合資格之法律、財務或其他專業顧問,以確保所作之決定,皆能符合閣下之個人或財務狀況。 

相關文章連結—

節省成本之必要 (二) — 盲婚啞嫁的投資 

節省成本之必要 (三) — 沒有比較,沒有傷害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